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中链企通环保网 > 新闻资讯 >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(EOD)项目案例 | 山东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

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(EOD)项目案例 | 山东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

2025-04-09 来源: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:81

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EOD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通过产业链延伸、组合开发、联合经营等方式,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、增值反哺、统筹推进、市场化运作、一体化实施、可持续运营,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,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,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,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,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项目实践。各地积极推进试点工作,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。按照边试点、边总结的原则,梳理形成了一批项目案例,可以为其他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提供参考借鉴。
 
  项目背景
 
  日照水库是日照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,兼具防洪、灌溉、供水等功能,是全市人民赖以生存的“生命线”,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命脉”。由于生态环境脆弱、措施跟进不及时,加之天气持续干旱少雨,在2015年爆发了建库以来最严重的“用水危机”,引发了“水库死库容”“工业停产限水”“百姓定时供水”等系列连锁反应。日照市相继实施了水库增容、“林水会战”“沭水东调”等系统工程,保障了“水量”基本安全。但由于流域农业面源污染、上游来水影响,造成水库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,水质不能实现稳定达标,威胁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。
 
  与此同时,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难以持续,生态产品价值尚未得到有效释放,生态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,库区走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“十字路口”,亟需通过新思路、新模式破解融合发展困境。
 
  项目概况
 
  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(以下简称“项目”)以日照水库流域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基础,以生态产业开发为载体,打造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、渔业、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特色生态产业圈。项目总投资规模23.96亿元,其中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约占23.2%。通过项目实施,预期实现污染物大幅削减和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,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,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显著提升,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初步建立。项目由日照城投集团下设的水务集团一体化实施,将农文旅特色产业经营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,实现项目层面资金自平衡。目前,项目已与国开行山东省分行签订了4.7亿元融资协议,发放贷款2.26亿元,完成投资4.05亿元。
 
  主要做法
 
  一是突出重点,筑牢日照水库绿色发展的生态基底。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,综合运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,项目建设52公里隔离栏,建设1.5万亩生态林,强化水源地保护和水源涵养;采用“人放天养”方式靶向性放养“鲢鱼”150万尾,改善库区水体水质;建设三庄河、陈疃河、铨元河3处3800亩河口湿地修复工程、河口固体废物拦截装置工程,进一步净化入库河流水质和改善库区水生态系统;提升50公里环湖生态绿道,集中流转水库周边3.9万亩土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,搭建有机化生态种植体系,杜绝化肥农药使用,解决面源污染输入问题。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构建库区生态安全屏障,筑牢日照水库绿色发展的生态基底。
 
  二是统筹谋划,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融合共生。日照市政府结合日照水库功能定位,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,为生态产业发展赋能增值。项目着力打造1个水资源功能区、1个生态屏障区、4个生态农业板块、1个生态渔业板块、1个生态旅游板块和1个科技示范板块,形成“2区7板块”的生态格局和产业布局。种植精品苹果1021亩、榛子1050亩、高品质茶树750余亩、果桑470亩、有机粮食作物2000亩,年产各类生态鱼200万斤,建设农产品深加工项目,发展花仙子婚旅基地等生态旅游。将日照水库独特的优美自然风光、历史文化遗存等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,开展生态产品综合开发经营,构建生态种植——深加工、生态渔业——平台销售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。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,建立起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投入的良性机制,实现项目收支平衡。
 
  三是市场运作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。为实现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,项目由日照市水务集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一体化实施,发挥市场主体在投融资运作、运维经营等方面的优势,全面统筹农村与农业、资源与产业、生产与生活,科学布局当前和长远、全局和局部、保护和开发。通过专业化运作、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,提高投资、开发、建设、保护、运营水平,为产业发展综合赋能,提升产业价值。
 
  四是政府引导,整合资源推进项目实施。建立省级部门指导、市级主导、区县组织、乡镇配合、村级联动的五级协同的实施机制。日照市政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,负责统筹协调。日照市东港区政府作为项目组织主体,负责推进项目的落地实施。充分发挥市、区、镇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、要素保障、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,形成上下贯通、部门协同、系统推进的工作合力。
 
  初步成效
 
  项目实施以来,已取得初步成效。探索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,实现了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。
 
  (一)提升区域生态效益,答好“绿水青山”答卷
 
  通过项目实施,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,生态系统持续恢复。实现区域土地每年源头减少农药使用量34吨、化肥施用量8500吨,氨氮、化学需氧量浓度分别下降34.8%、14.7%,实现库区高污染企业零准入、生活污水零直排、农药化肥零入库,库区水质常年稳定Ⅱ类。2022年日照水库入选《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》。库区植被覆盖率增长30%,区域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日趋丰富,消失13年之久的珍稀野生鸟类中华凤头燕鸥重现、翘嘴鲢子等土著鱼类种群恢复,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。项目经验做法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。2023年6月,日照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草局现场检查验收。
 
  (二)提升区域经济效益,答好“金山银山”答卷
 
  通过创新高产出、低投入、零污染模式,培育原生态、原产地、好口感、零污染、严监管、速配送“六个100%”有机品牌,建立“一品一码”追溯体系,构建原生产——深加工——广销售产业链条。打造了总面积6570亩的农作物和林果产业生态示范园区,榛子、苹果、茶叶、鳙鱼、藜麦、小麦等产品全部获得国家有机认证。通过生态化、品牌化赋能,产品价值大幅提升。鳙鱼单价由5元/斤提升至38元/斤且供不应求;有机绿茶单价由150元/斤提升至600元/斤,被山东省省运会作为指定用茶;有机藜麦单价由20元/斤提升至30元/斤,成为健康产品;阿森泰克苹果由2.5元/斤提升至5元/斤,有机桑葚汁、生态榛子粉、优质小麦、中华寿桃等系列产品广受欢迎,全面叫响了本土特色、优质优价的“日照水库品牌”,系统打造让市民满意又放心的米袋子、菜篮子、果盘子,全面实现优质生态价值到良好经济效益的转化。良好的产业收益有效反哺生态环境治理,项目预期减少政府投资约5亿元。
 
  (三)提升区域社会效益,答好“乡村振兴”答卷
 
  统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一体推进农民致富、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。创新“企业+生产队”劳务用工模式,以股份合作、劳务用工等形式为区域农民提供再就业机会,年用工10万余人次,让传统农民转变为“新时代职业农民”。通过土地流转、劳务用工、收益分红,不仅实现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,而且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“用工荒”“招工难”难题。项目实施有机串联区域生态、生产、生活,实现产加销一条龙、农工贸一体化,同时带动了周边民宿、农家乐、采摘园等业态发展,切实将项目与巩固脱贫成果、带动百姓致富深度融合,形成了产业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 
  特色亮点
 
  一是系统谋划,实现协同联动。项目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,因地制宜设置了入库垃圾拦截、湿地修复、生态隔离、生物净化、土地集中流转及有机种植等水、岸、渔、土、农一体化系统治理措施,通过省、市、区、镇、村五级联动,协同推进项目落地实施。
 
  二是产业延伸,强化品牌赋能。搭建有机化生态种植体系,培育打造原生态、本土化、优质优价有机品牌,专业化构建生态种植——深加工、生态渔业——平台销售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,品牌化赋能生态产业发展。
 
  三是联农带农,一二三产融合。统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通过股权合作、劳务用工、土地流转、收益分红等形式解决农民就业、实现农民增收。有机串联区域生态、生产、生活,实现种植——深加工——文旅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,形成了产业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 
  供稿 |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
 
  编辑 | 廉伟
 
  原标题: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(EOD)项目案例 | 山东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
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
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联系我们,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,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


本文地址:cs.hbchanyelian.com/News-46546.html

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:中链企通环保网